靠技術發展和降低成本讓光伏建筑擺脫制約
發布時間:2014-07-07 來源:北京時代新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
產能過剩仍然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
經歷了2013年的產業大洗牌,產能低下質量不高的大批企業被淘汰,但從第三方統計來看,產能仍然遠大于需求是不爭的事實。據統計,2012年中國光伏發電總量約為37億度電,不足全國發電總量(4.779萬度)的千分之一。即使按照規劃,2015年全國實現35GW的裝機總量(約為當前裝機量的4倍),光伏發電的比例也仍然微不足道。專家預計,即使到2050年,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仍然是最主要的。
“傳統的光伏市場主要是地面電站和屋頂電站,這個市場容量不取決于市場,取決于補貼,”也就是說,國家給多少補貼,就有多少市場。”
在孟憲淦看來,中國短期內大規模啟動分布式屋頂發電的可能性不大,尤其對于家庭或個人。“城市居民的建筑以高樓大廈為主,家庭不享有屋頂;農村地區欠發達,高昂的昂裝投入可能還不是很多人可以承受的。”
“真正的BIPV看上去很美,但實際市場很小,原因是其發展受制于成本——每家每戶的窗戶大小不一,而光伏組件只有在標準化尺寸下生產才有成本競爭力,“而到柔性薄膜的應用產品,目前市場幾乎在整個光伏市場體系中可以忽略不計。”
商業屋頂的廣闊前景,比如工業廠房、商場或購物中心等。去年,漢能與宜家簽訂戰略合作,為宜家在中國所有門店安裝光伏屋頂。一些汽車銷售4S店也成了漢能努力營銷的對象。上網問題是制約分布式發電的瓶頸之一。
要讓光伏發展真正走向市場化,擺脫“補貼”和“上網”的制約,關鍵依靠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。比如用作BIPV的光伏玻璃可以兼具建筑材料和發電的雙重功能,可以像普通玻璃一樣任意裁切,并且價格低廉;又如,儲能技術的發展讓每棟樓房甚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能量儲存系統,那么即使光伏發電不上網,也同樣可以大規模推進和發展。